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河蚬xiǎn 蚬壳 蚬肉

来源:个人图书馆-王非鱼先生     时间:2023-08-07 09:22:50

壳热肉冷


(相关资料图)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

蚬壳

实际拼音:Xiǎn Ké

别名:河蚬

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以贝壳入药。

生境分布:南方各省。

性味:咸,温。

功能主治: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湿热疮毒。

《中华本草》:蚬壳

出处:

出自 《本草经集注》。

1.《本草拾遗》: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2.《纲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

3.《纲目拾遗》: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涧多有,其类不一,有黄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黄蚬壳薄肉肥,黑蚬壳厚肉薄,又番禺韦涌地方,产无耳蚬,更甘美异常。

实际拼音:Xiǎn Ké

英文名:shell of freshwater small clam

别名:扁螺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捕后入当时水烫死,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黄色。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贝壳主要含碳酸钙,碳酸镁,壳蛋白(conchiolin)。还含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切,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急救良方》)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阴疮。

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6.《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中药大辞典》:蚬壳

出处:《本草经集注》

实际拼音:Xiǎn Ké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壳即张开,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

河蚬,又名:扁螺(《隋书》)。

贝壳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长约6厘米。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膨起,位于背缘中部。壳外被有壳皮,暗褐色,稍带黄色。壳表面生长纹轮状。壳顶色黑,但多脱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在中央者最大;侧齿前后各1枚,颇长。外韧带坚强,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弯曲。足大,呈舌状。

本动物的肉(蚬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栖于泥质的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一般贝壳主要地都是无机盐类与一种蛋白质"壳角质"等所成。无机盐类约占95%,大部分为碳酸钙,此外尚含磷酸钙(1~2%),碳酸镁(0.5%以下)。壳角质约含1%。

性味:

①《本草拾遗》:"温。"

②《纲目》:"咸,温,无毒。"

功能主治:

化痰,去湿。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湿疮、溃疡。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阴疮。"

③《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⑤《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⑥《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团,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

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良方》)

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中药大辞典》:蚬肉

蚬肉

出处:《唐本草》

实际拼音:Xiǎn Ròu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蚬壳"条。

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部位当为肝脏。腺甙有促进淋巴流量的作用。

河蚬有清热解毒、明目、利尿、利湿等功效。蚬肉中所含的微量钴元素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尿、去湿毒、治肝病、麻疹退热、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河蚬有清热解毒、明目、利尿、利湿等功效。适量食用蚬肉可以治疗疔疮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还能促进产妇乳汁分泌。蚬肉中所含的微量钴元素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蚬肉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可制蚬干和罐头,也可入药,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小便、治脚气、去湿毒及醒酒的功效,还可治疗肝病、麻疹退热等。

性味:

甘咸,寒。

①《唐本草》:"冷,无毒。"

②《本草拾遗》:"微毒。"

③《纲目》:"甘咸,冷,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治消渴,目黄,湿毒脚气,疔疮痈肿。

①《唐本草》:"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②《日华子本革》:"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

③《纲目》:"生蚬浸水,洗痘痈无瘢痕。"

④《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两;或煮食。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①《本草拾遗》:"多食发嗽及冷气,消肾。"

②《本草求原》:"遗浊勿食。"

复方:治疔疽恶毒:蚬肉杵烂,涂。(《外科集要》)

《中华本草》:蚬肉

出处:出自《唐本草》

实际拼音:Xiǎn Ròu

英文名:freshwater small clam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bicula fluminea (Mvll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采,捕后置沸水中烫死,待壳张开,取肉,晒干。

原形态: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黄色。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肉含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mal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含叶黄素(lutein),叶黄素酯(lutein ester),β-胡萝卜素(β-carotene),丁酸(butyric acid),异丁酸(isobuty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神经鞘氨醇硫酸酯(sphingosine sulfate),木糖(xylose),三甲胺(trimethylamine),维生素(vitamin)B12,脑甙脂(cerebroside)。还含蚬甾醇(corbisterol,7-dehydrostigmasterol)。

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Adenin nucleotide)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部位当为肝脏。腺甙有促进淋巴流量的作用。

性味:味甘;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消渴;目黄;湿毒脚气;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煮食。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治疔疽恶毒:蚬肉杵烂,涂。(《外科集要》)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2.《日华子本草》: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

3.《纲目》:生蚬浸水,洗痘痈无瘢痕。

4.《本草求原》:饮食中毒,黄蚬汤可解。

相关文章